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特写 | "白昼将近"基督徒艺术家岛子诗书画作品展上海开幕 盼藉艺术在疫情后"抚慰人心"

作者: 王璐德 舒念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4月07日 09:03 |

2021年4月3日下午,“白昼将近|岛子诗书画作品展”在上海莫干山路开幕。

岛子,诗人、画家、艺术家,现为现为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国际美学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00年后开始进行“圣水墨”的创作,将其对基督信仰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结合,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2015年他的作品《上帝与黄金》获得第20届德国米苏尔基金艺术创作奖,收到高度评价,可以说这是一幅将传统水墨大写意手法融合了基督精神而创作出一幅难得的佳作。

此次作品除了展出了《上帝与黄金》系列中的一幅作品,同时还展出了岛子2011年至2021年十年里20多副优秀的作品,包括《走向应许之地》、《白昼将近》、《秉烛游》水墨画和2幅草书手卷。

在展出筹备时,著名画家和文艺评论家陈丹青于2月26日发来了他的艺术评论,对岛子水墨中国的许多意象式的表达给予关注和赞赏。他说到:“太阳、头颅、海、烛,还有种种形变的翅膀...那是岛子偏爱的意象、还是主题?”接着,他谈到这些意象表达的背后有圣经的影响,“这时,圣经隐现了。圣经,绝非仅仅指向宗教,而是艺术家恒久的资源:词语的、想象的、有所指归的、没有界域的、穿越时间……那是一条找不到出路之后的路,而圣经非常‘具象’。当岛子忽然在诗外获得绘画的应许(眼看自己实现第一幅画,他想必狂喜),圣经立即应许了他,令他寻获了另一个自己。”他还谈到展出的作品里面,他偏爱《白昼将近》这幅画。

此次作品展的策展人曾玉兰以“永恒之念——另一种水墨经验”来概括自己对岛子作品的感受。他说:“在岛子先生的创作中,‘水墨’ 作为独一的‘经验’既不是中国的, 也不是西方的,从图式、内容到精神性指向,都进行了彻底的转换,不再是儒道释传统文化与观念的回响,亦非形式语言假借水墨媒材的展现,而是从启示文学向水墨‘异象’的转化;它们并非流于表面象征和隐响,而是饱含情感与智性较量的张力,是创作者丰富的此在体验的见证者,它们就是‘在场’者。 在这些作品当中,有对现实流弊的针砭,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悟,有历史的回声,有对原典的再阐释,也有诗歌的意象,未来的盼望...因此这些作品能远渡重洋被非东方(中国) 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而又足以让我们东方(中国) 文化背景的人所乐见——我想这正是这些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本次展览希望观者与之相遇,与之对话之处。在这种对话和互动中,岛子先生提供的这另种水墨经验又将激发出怎样的对于水墨的新 “经验”?这又是本次的展览所尤其期待的。”

他说到此次作品展的主题“白昼将近”:“白昼将尽之处,也是白昼将近之时。岛子先生的诗书画印,不叫我们圈于地上,圈于当下,而是给予我们经验之外对恒常之事的想往,而 这一精神性指向和超验维度, 也恰恰是中国当下艺术界所缺失的。因此,岛子先生带来的这另一种水整经验,正作为一种独特的声音而闪现出其价值和意义。”

当天开幕式上,岛子也在现场与多位观众对话交流,分享他作品中的创意与情怀。谈及举办这次作品展的初衷,岛子分享说,艺术家在创作时有三重关怀:一是美学,二是对当下时代、社会和环境的关切,三是终极关怀;2020年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疫情,让人类面对死别、焦虑和动荡的环境等,“疫情无国界,艺术也是无国界的,所以这次选出过去10年的一些作品,希望能够藉着艺术抚慰人心,传递平安。”

整个展览将会持续近2个月的时间,到5月29日结束。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